王者恐天下之有亂,霸者恐天下之無亂。
亂不及則功不大,功不大則名不高。
將隆其名,必張其功,將張其功,必養其亂。
----呂祖謙《東萊博議》
這是一段講齊桓公之所以稱「霸」而終不能成「王」的評議 ,但是用來形容武術卻有另外一種視角。
武術是「規矩備具,而出于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不背于規矩」的一種展現,
武術終究境界不是「規矩」而是「變化不測」,
要達到變化不測,除了「養規矩」之外還要「養亂」。
武術的「亂」根基於規矩,根基越深則自由越大,
自由越大而不可捉摸,雖不可捉摸卻皆出於規矩,以致於「亂」,庶乎武術招式之極矣!
武術有點像參禪,參禪要問「死活」,
同樣一句話,死禪、活禪生死立判,
同樣一個招式,死招、活招不逃眼下。
練拳如果「死練」終究不逃「練死」的下場,
有招式就有規矩,有規矩就就有線索,有線索則軌跡可測,軌跡可測則可以以逸待勞,
終至自入於死地而莫能回,這是死練的結果。
雖有規矩卻能在規矩之外立下新意,規矩不復為規矩。
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其實脫胎於白居易的《前日〈別柳枝〉絕句,夢得繼和,又復戲答》:“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
同樣的兒童捉柳花,楊萬里描寫心無雜事的悠閒自得,而白居易則說年華逝去感傷,
各擅勝場而活靈活現。
武術的「亂」要如何養?其先決條件在於「活」!
是活的才有神,神而明之才能變化萬端、才能莫測、才能漸至於最「亂」。
「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這句話聽來平淺易懂,但是也有深意,
原因是招式不能死,人也未必個個是「活」的。
初入手時弓是弓、馬是馬,規矩死死板板,不能更動半分,
為的是要讓身體適應招式。
這時候如果不能清楚明白規矩,則無用功處,練死亦無功。
國術教學者常常在這裡刁難住學習者,
不想教又禁不住問,才會說出「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這樣模稜兩可的話,要學習者自己參悟,
初學者即使聰資過人,也強猜不來,
畢竟武術是多少經驗智慧的累積而成,強猜只是畫虎不成而已。
初學是招式練我,我不明白招式規格又如何練呢?
如果能懂得招式的規矩幸運入手,人與招式才能夠結合。
此時招式規矩背後的許多深奧的意涵會漸漸釋出,
這時「招式是活的」,招式訴說著前人智慧,學習者醍醐灌頂、心中甜蜜。
人與招式能互相溝通後,進入「招式用人」的階段。
此時雖然人的肢體靈活但是仍不是招式的主人,
如同得到祖師為指導靈,此時人能體現祖師的境界,
施展招式如祖師親臨、威力強大,但是仍未脫離招式原旨的範疇。
最後要「人招具活」,
人要能完全將招式精神拆解分析,然後不拘形式的組合重現,才算進入「亂」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