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哭啼必有原因,但經常受到誤解。有時嬰兒並不飢餓,但大人還是強行餵食(如果他並不飢餓而只是不安,但大人總是一見他哭即設法餵食,這可能讓嬰兒產生錯覺--一個虛擬的自我相信--他要的真的只是食物)。
----亞當.菲立普《恐懼與專家》
一開始的需要就被誤解,算是盲目還是可悲?
記得覺者說「不忘初發心成佛有餘」,是初發心引領我們到最後終點,
但是發心者若牛毛,成道者若牛角,
是誰錯了?在哪裡錯了?
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 ,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
如果民畏死,則立下嚴刑峻法自然民皆守法,
萬一有不守法的就將他殺了以儆效尤,天下不就太平了嗎?
事實不然,嚴刑峻法不能杜絕所有的奸滑欺詐,
台灣的諺語說「嚴官府出眾賊」,法越繁則賊越盛,
足以證明「民不畏死」,
而為政者又奈何以死懼之?
真正引領人民向善的是純善的民風與道德,而非法律,
一開始就以法律警告,就像不論嬰兒啼哭的原因,一律以餵食搪塞一般,
如何能解決問題?
修道的初發心是為了解脫,不為解脫就不必修道,
但是為解脫而入宗教之門,宗教卻讓修道者不求解脫,
而畢生虛耗於顯揚宗派與教理考據,
最初的需求被他人、被社會給扭曲,如何能得正果?
學武術也是一樣,
最初學武的心是為了追求身心啟發,
只要求真認理,勤練便能有成,
但是大多數人一入宗派門牆就有烙痕,
在不是武學、武術上面耗費心力,
活在經不起考據的神話中,活在一輩子都沒實踐的理論中,終此一生。
楊朱之歎岐路亡羊,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