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寶塔
發表 2008-06-23 10:13:38 第26樓
舉現存最早霍慶雲的拳照來觀察
其結構正如劉雲樵、霍文學所說四面繃撐,但是並不渾圓。
他派八極拳照舉例
馬明達
兩手不在對稱肘上,明顯上舉,
觀察中軸胸凸臀翻上,也不是在同一線上,
並沒有十字對稱。
吳連枝
觀察兩手與身體中心軸線也並非十字對稱。
多寶塔
發表 2008-06-23 10:35:18 第27樓
臺灣格鬥八極拳鄭朝烜老師的拳照
此照片取自2004年逸文出版社出版《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
多寶塔
發表 2008-06-25 10:52:37 第28樓
鄭老師的十字勁建立在沈墜、頂提、擰扣、繃撐之上而歸向於爆炸的勁道,
以上圖為例,鄭老師不只前手肘頂,更以手掌的旋扣製造出繃撐頂出的力量,
同理,後手也是旋扣繃撐的,甚至連兩腳也是,
所以不同於單純沈墜時中正安舒,擰扣繃撐是臺灣格鬥八極拳十字勁的要點。
woodoo001
發表 2008-06-25 15:31:05 第29樓
從圖上看,似乎臺灣八極較大陸而言,勁力更為外露.不知其間有沒有其他拳種的影響?
長刀
發表 2008-06-25 16:05:12 第30樓
這樣討論好,頂一個!
ctd2006
發表 2008-06-26 01:44:41 第31樓
下面引用由多寶塔發表的內容:
一打法定要先上身,腳手齊到方為真,神似炮形龍折身,遇敵好似火燒身。 二頭打去意占中堂,兩手外撥人難擋,腳踩中門搶他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三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隻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勢取,束展二字一命亡。 四手打起意沖胸膛,其勢好比虎捕羊,站實用力須展放…… |
這裏我想塔兄有一點搞錯了,束展二字是肩打的勁力,而不是整個形意的勁力;我個人感覺,這個打手歌大家要分開理解,除了第一句是總則外,其他全是身體特定部位的打法和勁路。二是頭打,三是肩打,四是手打,五是胯打,六是膝打,八是腳打。
三肩打前兩句是真沖中門的內外靠,後兩句進敵兩側的開合靠打,最典型的是蛇行。想一下蛇形的動作,再想想這兩句:左右全憑蓋勢取,束展二字一命亡。
多寶塔
發表 2008-06-26 08:53:31 第32樓
下面引用由ctd2006發表的內容:
這裏我想塔兄有一點搞錯了,束展二字是肩打的勁力,而不是整個形意的勁力;我個人感覺,這個打手歌大家要分開理解,除了第一句是總則外,其他全是身體特定部位的打法和勁路。二是頭打,三是肩打,四是手打,... |
說的是,在此拳訣中束展是歸於肩打,
不過有個問題,「頭打」是指用頭撞嗎?
多寶塔
發表 2008-06-26 09:59:43 第33樓
下面引用由woodoo001發表的內容:
從圖上看,似乎臺灣八極較大陸而言,勁力更為外露.不知其間有沒有其他拳種的影響? |
兄的眼光很銳利,
其實光這個頂肘體勢來說,鄭老師是有受到形意拳影響,
鄭老師的形意拳學自孫祿堂關門弟子張世傑老師。
舉霍慶雲的拳照為例與鄭老師拳照做比較,
「肩胯合」的力量鄭老師比較明顯,
所以鄭老師的肩頸的弧線先向下然後平出,胸腹也往下縮,
霍慶雲的肩較平,胸腹也明顯因為沈墜而拉長。
在手部與腳部的擰旋圓扣也很要求,
霍慶雲明顯是線條式的十字繃撐。
簡言之,鄭老師所做是十字勁是將縱向力沈、浮之力透過擰旋、裹扣、壓合,
而橫向而出的勁道。
比較形意的土橫,臺灣格鬥八極拳的頂肘是土橫的貼身開展版。
ddzlj
發表 2008-06-27 10:55:14 第34樓
真是談笑有宏儒啊
練身法 步法 勁法 最後還是合為了勁法
拳術所要求的虛實分明 身法收放
其實就是蓄發勁所應遵循的原則
再請教諸位
在實戰中
考慮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即前輩拳家所言之搶佔第三重心
那麼十字勁的應用是否不應該是前後對稱的?即十字這條縱線是居中還是靠後為宜?
ddzlj
發表 2008-06-27 11:00:05 第35樓
另外
對比前面所發的照片
十字勁在外在的形上也要求中正嗎
看劉雲樵師的視頻
似乎很多動作也前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