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風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五燈會元》卷一〈七佛‧釋迦牟尼佛〉


要談禪宗不免要從這個禪門第一公案說起。

雖然這個赫赫有名的公案流傳千年,

但是太虛大師在《中華大乘宗派源流》〈禪宗源流〉中云:

「此宗雖傳說世尊拈花示眾,迦葉悟旨微笑,以為起源,但其事不見經傳。」

"其事不見經傳"其實就是暗指這是編造的公案,

 

宋智昭於1188年撰《人天眼目》,其卷五的〈宗門雜錄〉中,有「拈花」條:

「王荊公問佛慧泉禪師云:『禪家所謂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經亦不載。』公曰:『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因閱之,經文所載甚詳: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祕藏世無聞者。』」

 好像王安石已經找到此公案的出處,

但是深究這本"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不但譯經者不詳,

其成書年代亦不詳,很可能是宋朝才出現的經書,

而且在大藏經中並沒有收錄,而是在續藏中才見到,

再加上學者因其經文提到天臺五時八教判釋、相分、自性分等文字,

所以斷定此經為後世所偽撰的。

依此可知,王安石的證據其實不太可靠。

雖然這公案極有可能是杜撰的,但是其內容卻是饒富趣味與哲思的,

不能忽略這個公案所揭示並開衍的禪學意涵。

後世許多學者大師望文生義,讓這個公案沸沸揚揚莫衷一是,

為了讓初學深入禪門學問,我也不揣粗陋的解釋一番。


「靈山會」其實是靈鷲山講法之會,

佛陀八十一歲入滅,這是他生命中最後八年的講法之處。

此時講的是法華經,

"法華"這兩個字,就可以知道世尊為何不是拿個甜瓜而是拈花了!

法華二字是妙法蓮花的簡稱,

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

Puṇḍárīka 意譯為「白蓮花」,

以蓮花(蓮華)為喻,比喻佛法之潔白、清淨、完美。

所以此公案的畫面呈現,世尊應該要拿著「白蓮花」,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提到: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捧之上佛。退以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覺五十年來種種說法。種種教示。化度一切機類眾生。若有未說最上大法。為我及末世行菩薩人。欲行佛道凡夫眾生。布演宣說。作是言已。捨身成座。莊嚴天衣。令坐如來。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言已默然。」

佛拈金蓮也是類似的觀點。 

接下來要談到「拈花示眾」是何涵義?

法華經的教法重點在於"開權顯實""一乘圓教"

三乘是權,實則一乘,推而廣之,

四諦、十二緣覺、六度是權,經藏、戒律、諸論是權,

乃至所有一切法皆是權變示現,

諸權變示現皆在求自心佛性,

所以佛陀拈花的「花」是指法華教義,也是指世間諸法,

佛陀拈花大眾見花不見佛,深思「花」之義而不見佛之旨意。

因為是講法的大會,氣氛嚴肅,大概也是因為有政要、與各界領袖在場,

所以沒人打哈哈,稱讚花美或者是說佛陀拈花姿態超帥,

竟然「是時眾皆默然」,硬是沒人吭聲。

這時候的沈默很要命,一陣死寂,

沒人知道佛陀這個七十幾歲的老叟葫蘆裡賣著什麼藥。

此時精彩的重頭戲來了,

突然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這樣的微笑是讓佛陀感到滿意的回應。 

但是不禁要問為何是迦葉尊者?不能是其他弟子嗎? 

為何是微笑?不能有其他反應嗎?

因為迦葉尊者是佛陀指定的接班人, 

佛陀滅度後就是由迦葉尊者領導僧團主導佛經集結,

所以禪宗推祖到迦葉尊者有提高門派宗風繼承正統的意涵,

不然在法華經中最先領悟法華奧義的佛陀弟子是舍利弗而非迦葉尊者。

其次講解一下為何會「破顏微笑」,

其實破顏微笑不太像是迦葉尊者的風格,

這位「頭陀第一」的老先生生活刻苦嚴謹,而且固執己見,

例如晚年佛陀勸他不必堅持苦修,可以待在僧團中靜靜養老,

可是他硬是不買賬,繼續他的頭陀苦行,

還有就是他對女人有成見,甚至不許女人出家(毗尼母經卷三〉,

這點和阿難尊者很不同。

我們可以推想,在這個緊張的時刻迦葉尊者跳出來微笑,場面會更顯詭異的。

所以我們只能先忽略迦葉尊者的性格,

設想一下為何會對佛陀拈花微笑,

應該是笑佛陀這老者先說開權顯實,何曾有說法?

既然諸法無說,設無說之法亦是無說,

哈!這老先生正在這裡惑亂自己學生呢!

大眾竟然也被唬得一愣一愣的,

當下覺得其實蠻好笑的,所以就露出了笑容。

佛陀看到這樣的微笑,知道耍猴戲的伎倆被識破了,

所以就說了以下一段被視為囑咐迦葉尊者傳承正法的話。

以下我們逐段來理解,

第一段「吾有正法眼藏」,

吾是指佛陀自己,這是當然的,

眾說紛紜的是「正法眼藏」這四個字要怎麼解釋,

其實這四個字要分成「正法眼」、「藏」兩部分來解釋,

而非「正法」、「眼藏」這樣斷開。

佛有五眼六通,其中的五眼包括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這「正法眼」如果歸之於五眼中的法眼,顯然不是最上的眼目,

果真如此,會導致禪宗的等級自動下降兩級(在慧眼、佛眼之下)。

正法眼應該不是指佛的五眼之一,

而應該是指對佛陀的教化乃至於世間諸法的正確見解,

即法華經中所謂的「佛知見」。

「藏」應讀為ㄗㄤ、,是形容隱藏不為人知豐富大量的珍寶,如寶藏之義。

所以「正法眼藏」四字是肯定迦葉尊者的見解正確,

也就是說佛陀拈花這個腦筋急轉彎迦葉尊者答對了!

這樣的見解來解讀佛所說的教法,如同獲得開啟寶藏的鑰匙,

所有珍寶隨意可得。

這樣的珍寶佛陀又進一步加以闡述,

稱此寶藏為「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這又須分別解釋,

「涅槃」是梵語,此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圓寂等,

依據佛學大辭典的解釋如下:

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

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

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

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

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

安樂者,安穩快樂;

解脫者,離眾果;

圓寂者,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總而言之,涅槃是指佛陀能夠斷除煩惱、因果、生死而得到安樂的境界。

「妙心」則是指到達涅槃境界所持有的心,也就是佛心。

依據天台宗的五時八教說,法華涅槃為同一時期,

但是所謂的〝大涅槃經〞是佛陀入滅前的一日一夜間宣講的,

囑咐迦葉尊者在佛陀滅後護持正法的經文就是在此時出現,

在還沒解釋過「涅槃妙心」的時期,就將「涅槃妙心」囑咐迦葉尊者,

顯然有時序倒錯的問題。

其次,「實相無相」則是指這涅槃妙心的樣貌,對樣貌的形容是為了見到時認取分別之用,

而不是在未見時捕風捉影地用以幻想,

所以實相無相是對得道果者說,在因地的眾生其實不用做太多的揣測。

其次是「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句,

「微妙法門」是對此法門的稱譽,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又是對微妙法門的補充說明。

稱譽部分就不必再深入說明,先就「不立文字」探討一下。

「不立文字」不代表沒有宗義的闡述,

或者是禁止以文字闡述宗義,

不立文字應該是指此微妙法門的宗旨不依文字而立,

因為法界實相縱使用盡文字也無法完整說明,

如有人從未見過大象,用盡文字描述也無法使人完全理解大象的形狀相貌,

但是同是見過大象的兩人不用多加解釋,用簡單的語句就能印證對方是否見過大象。

此微妙法門中文字不是主要的修持依據,而是已到地者為方來者印證的工具而已。

「教外別傳」是最常有誤會的句子,

「教」是指佛陀教法,

佛陀主要以文字言說闡述教義,但是此法門以心印心,

離於文字言說,故名之「教外」。

而所謂的「別傳」很多人解釋為不要傳承下去,

不要傳承下去那為何又傳了這麼多代?

所以別傳應該不是指不要傳承下去,

而是有別於既有的傳承方法,

也就是說「教外」和「別傳」的意思是很相近的。

總而言之,這宗公案揭示了禪門以心傳心的宗旨,

但是以此認為禪宗是紹承印度佛教的正統教法,

或以此當成佛陀宗派傳承的歷史證據,

其實是很有疑義的。

禪宗是具有中國特色佛教門派,

其實可以說禪宗雖然傳承了佛教的教義與精神,

但是開展出來的法門已經與傳統佛教大異其趣了。

而禪宗的所謂中國特色其實是吸收道家哲學之後的結果。

打開禪宗公案除了問如何是佛、如何是祖師西來義之外,

還有不少公案是僧侶直接問「如何是道?」,

於佛門中問「道」其實有點走錯門,

何不就道士而問道,反而就僧侶而問道?

足以證明其實禪門中佛法就是「道」,而道也不異於佛法。

以此供有興趣入禪門者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ugustm01 的頭像
    augustm01

    以武載道

    augustm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