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空盪空間的無法忍受,限制了可得空間的數量。
------拜恩,《深思》
關於哀悼,
佛洛依德寫道:
「實在只是因為我們很清楚知道如何解釋它,以致於這個態度在我們眼中看起來不像是病狀。」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對生命中的某些事物進行哀悼的程續,
哀悼是基於哀悼的對象還是其實只是哀悼自己?
其實對於哀悼而言,
對象並不重要,事件也不重要,
之所以會生起哀悼之情,在於感同身受的悲戚,也在於情感寄託的消失,
哀悼基本的元素一直都自己而非外在。
那麼,哀悼是復原的過程還是病態本身?
在易經的卦詞中有所謂的「吉凶悔吝」,而其中的「悔吝」其實就是哀悼,
哀悼是不能接受現實的情緒反應,
這種反應如果不能自拔就落於「凶」,
如果能夠切實反省走出哀悼的情境,就會邁向「吉」。
如何才能走出哀悼呢?
我們觀察一下哀悼的姿勢,
哀悼的人是蜷曲而不伸展的,
這樣的姿勢給人自己擁抱自己的安全感;
哀悼時是低頭,眼睛是看自己的心臟的,
因為哀悼的人正全力守護著自己的心情;
哀悼有種讓人沈溺的美感以致於許多多人無法擺脫,
這是種「死亡」的本能驅策人走往毀滅的方向。
走出哀悼的第一件事就是張開雙臂大口的深呼吸,
你會感覺張開雙臂時,擁抱的是世界,
當你有能力擁抱世界時世界也擁抱著你,
你將不再有孤寂的感覺。
其次,不要常常低頭思考,
思考時頭微仰才能讓你用大腦思考而,非心以下的部位,
用大腦(也可說用眉輪、頂輪)思考,比較容易與天地的清涼之氣接合,
思考時望著腹部以下,則容易陷溺在無幫助的情緒之中。
最後要保持著樂觀的態度,
求生與求死是人同時具有了本能,
所謂的「養生」就是要培養欣欣向榮有生命力、有朝氣的態度,
而非僅僅是「身體」而已。